淺談制造業的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
2021-09-26 來源:唯塑傳播
無論什么時候制造業都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政府正因為深刻明白這一點,所以一直以來都大力扶持保護制造業。但隨著國力提升,社會轉型,人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相當一部分制造業反而進入了困境。
以前我們國家落后,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及自身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本身沒有一技之長,但又非常需要工作,因此大量涌入制造業,進入工廠成為一名勤勞的普工,正因為有這些廉價的勞動力,才鑄就了我們現在質量好、價格便宜的世界工廠地位。

如今,因為有九年義務教育的政策,我們大多數人不僅甩掉了文盲的標簽,還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社會上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也變得豐富,因此制造業不再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再加上制造業工作環境、收入、社會地位等等原因,使得制造業在和其他類型的行業競爭中也處于劣勢。制造業沒有了吸引力,進入制造業的人才自然變少,制造業的發展自然會受限變慢,以至于變成現在幾乎處于困境的地步。
并且制造業的發展困境除了自身原因外,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目前的社會環境其實對制造業帶來很多壓制,制造業的生存空間也一直在被壓縮,甚至逼得許多企業人都只能掙扎度日。簡單來說,外界環境給制造業造成的困境有以下幾點。
1、行業制度混亂
惡性競爭:直接擾亂市場,讓一些注重品質的企業也跟著背黑鍋,并且也不得不加入惡性競爭的內卷中,最后沒有雄厚資金支撐的企業因此崩盤,惡性競爭其實對任何企業都沒有好處。
寡頭壟斷:市場出現一家獨大的企業并不是好現象,這樣會導致其他同類企業連生存都難,想要發展更難。
資本碾壓:大企業因為財力雄厚不斷發展副業,什么都想參與一下,然后靠著自身的資本,催動惡性競爭,最終把行業其他正規企業拖垮。

2、國家政策
因為人類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越來越多的破壞,致使現在全球自然性災害頻發,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經注意到這點,所以都相應的推出各種環保政策,并呼吁大家減少污染,而在環境污染中,塑料行業屬于重點關注對象,所以各地區的塑料制品行業多少會因此受到影響。
3、社會地位
雖然我們都知道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但制造業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卻沒因此水漲船高,人們反而經常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制造業的從業者們,覺得他們“低人一等”。正是因為這種偏見,導致了制造業社會地位偏低,因此許多大學生寧愿在服務業當服務員、銷售、前臺這種工作,也不愿意踏入制造業從事生產,哪怕他們兩者的工資水平相近,甚至制造業的工資更高,許多年輕人也依然不愿意。最后造成是制造業后繼無人的窘境。
4、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
在制造業的困境中,缺少人才也是眾所周知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第三條的社會地位低,制造業的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也常被人詬病,也是影響人們選擇制造業的原因之一。
從客觀來講相對于服務行業、金融行業等,制造業的工作環境確實稍微差一些,加之工廠往往都是建在人少的地方,周圍配套的娛樂休閑場所很少,所以很難吸引年輕人前來。
不過其實制造業薪資待遇這塊,隨著近幾年的升級與發展,情況已經得到重大改善,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這一帶的企業,給出的工資已經超出全國人均GDP的水平。

5、文化宣傳
造成制造業人才不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文化宣傳的缺位。因上一代人給制造業留下的刻板印象,造成制造業成為人們眼中又臟又累,還不賺錢的行業,并且他們在與其他人的行為互動過程中,也在無形的將這種刻板印象傳輸給對方,加深了人們對制造業臟累差的觀念。
另一方面,即便制造業如今已經幾次改革升級,提高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但因為宣傳不到位,而仍舊是無人問津的局面。
6、行業沖擊
娛樂業、服務業、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行業的繁榮,其實無形中也給制造業造成了沖擊,因為這些行業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一夜暴富的神話層出不窮,讓人們變得浮躁,耐受力變差,總幻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逍遙自在工資高,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坐享其成。
人們對這些新興行業備受追捧時,勢必會冷落務實的制造業,覺得制造業不能制造“富翁”,是個沒有前途的行業。殊不知,其實各行各業性質都差不多,薪資待遇非常好的永遠都只是少數人,其他人的薪資待遇其實一樣,制造業的穩定性反而還更好。

7、其它
除了以上六點外界因素影響制造業發展,像突發災難、意外事故等等也是造成制造業困擾的因素。
既然我們已經注意到制造業進入困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改革、升級與拯救,可如何實現拯救?應該向那個方向發展?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如今仍舊處于蓬勃發展狀態的企業找到答案,縱觀這些企業,可以發現他們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品質
制造業是實業經濟,出圈靠的是產品,所以產品質量是毫無疑問的王道。那些在困境中依然能夠生存的企業必然也是非常注重產品品質的企業。像一些網紅產品,雖然能有一時的流量紅利,但自身品質不夠,終究會迅速消亡。只有真正有品質的產品,才能一直存在。

2、正規化
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因而對自身使用的產品是否合格,是否正規廠家生產而越發看重,這種環境下,小作坊、臟亂差、不合格的工廠必然會被取締,從而給正規企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所以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壯大,都必須要讓自身正規化。合理的工作制度,人性化的管理,良性的工作空間,將是以后企業必須具備的硬件條件。
3、不盲目跟風
19年末爆發新冠病毒,人們突然瘋搶口罩,口罩價格一路飆升,而口罩行業也因此成為熱門,許多企業看到口罩帶來的短期利潤,紛紛加入該行業,但因我國疫情控制迅速,不到一年的時間,口罩價格就逐漸恢復以往水平,甚至因為產能過剩而變得更低。而之前蜂擁進入口罩行業的企業,有不少因內卷、供需等原因,最后血本無歸。
這件事說明,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更不能盲目跟風,在創立企業之初,就應該審時度勢,確定好方向,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一時的“虛風”刮亂陣腳。

4、與時俱進
企業無論在什么年代都需要與時俱進,切不可故步自封。像現在國家政策在大力推動自動化,智能化,如果一個傳統生產形式的企業還一直守舊,用舊的理念看待這種趨勢,那企業的前途必然是灰暗的。
中醫有句話叫不通則痛,應用到企業,就是企業不能盈利,無法繼續發展就是痛,痛了就應該思變,變則通,通則不痛。
而一個企業想要做到與時俱進,企業決策人的思想高度、目光長短以及自省能力強弱是關鍵。思想覺悟高才能不懼艱難,堅定自身信念,從而保證企業品格,保證產品品質;目光長遠才能選對企業發展方向,帶領企業不斷創新,不斷前進;自省能力強才能及時糾正企業發展中出現的錯誤,讓企業不至于走向無可挽回的地步。
5、了解政策
2021年我國對許多行業都進行了政策上的改變,尤其對培訓行業、娛樂行業更加是重拳出擊,個中原因想必大家也不難明白。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并且現在我國已經開始向著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行進,這意味著在我國,企業根本不可能發展成壟斷企業,企業主也不會被允許像資本主義那樣無限的聚集個人財富。

6、有社會擔當
原本虧損的鴻星爾克,不顧自身利益,而向河南捐款五千萬,事件被曝光后,一躍成為大眾心目中的“知名品牌”,正因為鴻星爾克有這份社會擔當,才感動了無數國人,人們才甘愿去擁戴他,進而促進了他的發展。
一個企業只有有擔當,才能得人心,得到人心才能立于不敗。而一個企業有擔當的體現其實不只是表現在捐款一事,能造福當地的人民,能給社會帶來更多就業崗位,能弘揚正能量等等都是企業擔當。如果被人天天說黑心企業,那企業肯定長久不下去。
討論制造業的發展本身是一個宏大的話題,本文只是從我們在日常走訪工作時與廣大制造業者的接觸過程中,所看所思中有感而發,很多話題也曾經在社會中引起過熱議,希望能對制造業的同仁帶來一點啟發。